「余波」电影别名:The Aftermath,电影豆瓣评分:6.6分。
在搞好国家之前,不如先搞好你这个人。《余波》这个戏名,再加上以Keira Knightley 从影以来尺度最大的爱情演出作宣传招徕(最尾发现爱情镜头一闪即逝,大把IIB级仲多嘢睇过渠),难免惹人遐想。这也难怪观众,电影的确以他们的爱情故事的方向来处理,靓人靓景靓衫。
纯以爱情故事的角度评论,电影不过不失,没有外国影评说得那么低分。然而,《余波》改编自小说,英文叫作「The Aftermath」,与爱情呀压根扯不上关系。即使没有看过原著,我猜想这个故事想说的,其实并不如电影般肤浅简单。
电影中,Keira Knightley 和Alexander Skarsgård 都不是重点,Jason Clarke 饰演的驻德英国上校才是主角。这个角色,其实颇值得探讨和分析。他和Keira Knightley 的儿子在战乱轰炸中丧生,夫妻二人的关系瞬即进入胶着状态,亲密感荡然无存。战争结束,他似乎想与妻子重修旧好,但也许是战争和丧子的梦魇,令他宁可沉醉在工作之中。戏名中的「aftermath」,不独只指战争带来的祸害,而是战争过后埋藏在内心深处的阴影和噩梦— — 不懂得再爱。
Keira Knightley 丧子,Alexander Skarsgård 丧妻,二人打得火热,甚至想过一同远走高飞。我臆测,他们在对方找到的,不只是肉体上的慰藉,更是心灵上的填补,他们好像重新发现自己可以再爱。如果他们寻求的只是一夕欢愉,电影也没必要花笔墨描写Alexander Skarsgård 女儿的心理状况:由一开始连爸爸也不瞅不睬,对来自英国的两夫妇冷若冰霜,到后来他结识了那个什么德国地下组织的男生,喜欢上他,她才会懂得放开怀抱接受Keira Knightley。
反观,Jason Clarke 忙于打理战乱后一片生灵涂炭的aftermath,却不断逃避心里的aftermath。即使本着善意帮助战后的德国居民,德国人却毫不领情,他大惑不解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,也许真是对的,在搞好国家之前,不如先搞好你这个人吧。连爱人这基本能力都失去了,你又有什么能耐可以帮助别人重建家园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