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柯莱特」电影别名:Colette,电影豆瓣评分:7.0分。
忠于自己与肆无忌惮,其实只差一线。《贤妻》(The Wife)中的Glenn Close,一直在背后默默地为丈夫代笔写书,把他送上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,即使丈夫对人说她不懂写作,她也忍气吞声;到了丈夫死的那天,她也坚贞不已地维护丈夫声誉。因为在她心目中,她透过丈夫,获得了写作的平台和机会,这已叫她心满意足了。
反而设定在法国十九世纪末的《柯莱特》,Keira Knightley 饰演的法国女文豪柯蕾特比《贤妻》中的Glenn Close 更勇敢。同样替丈夫代笔的她,要求丈夫在著作加上她的名字不果,于是坚决不再动笔,并与另一女人发展恋情,进行意识较前卫和大胆的巡回演出,随心所欲,自得其乐。
活出真我,固然值得鼓励,尤其在昔日的年代。然而,《贤妻》的Glenn Close,纵然逆来顺受,你却会被她对丈夫的爱护深受感动,为女性大海一般的宽容大量敬佩不已;《柯莱特》的Keira Knightley,相比之下像在任意妄为,刻意锋芒毕露,为对着干而对着干,你反而不会对她予以欣赏。而且,电影的故事主干,集中描述柯蕾特独当一面地成名前的婚姻故事︰由农村少女结识了书评人和作家,继而飞上枝头,穿金戴银,进出高级场所,穿梭名媛和艺术家之间,后来创造了Claudine 这个家喻户晓的虚构角色,名成利就了,她才提出在著作加名,让你不禁怀疑︰这可能不过是她运筹帷幄之下的一条计谋。
如果说《柯莱特》中的丈夫,迎娶柯蕾特,只为对她百般苛索,迎合自己无穷无尽的想法。那么,忠于自己的柯蕾特,搭上别的女子,公开双性恋的身份,在舞台上表演,相比丈夫,她的想法更大,苛索更大。她需要的,不独是丈夫的接纳,或他人的肯定,而是要全个社会迎合自己无限膨胀的想法。社会的其他人,理解吗?认同吗?她一概不理。甚至乎,她连与人分享、说明的胸襟也没有,只管他人毫无条件地迎合我、迁就我就可以了。
忠于自己与肆无忌惮,其实只差一线。忠于自己,其实没问题,但也不好把责任推卸别人身上,认定别人要为自己的「不能忠于自己」而负责。我本身对柯蕾特这个真实人物毫不认识,在电影中,我看不到柯蕾特的才华,看不到柯蕾特为世界文坛带来什么巨大的影响;我看到的,是一个穷家女子扶摇直上,爬得越高,想法越强烈,行径越夸张,举止越是标奇立异的扭曲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