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私人战争」电影别名:A Private War,电影豆瓣评分:7.1分。
寻根究柢的勇气。我以为《私人战争》是战地记者Marie Colvin 的传记故事,战争场面只是陪衬,但导演的做法似乎与我的预期恰恰相反。
我爱看人物的故事,看完《私人战争》,我会知道Marie Colvin 是个英勇的记者,但也谈不上什么深入的认识。电影烽火连三月的场面甚多,好几幕甚至把我吓了一跳,差点以为自己在看《钢锯岭》(Hacksaw Ridge) 和《拯救大兵瑞恩》(Saving Private Ryan)。
Marie Colvin 的个人背景,电影当然有提及,例如她事业上的成功,受到万人敬重;她从战地回来后噩梦连连,成了酒徒;她的婚姻失败,后来结识了新欢,也聚少离多。但这些心路历程,只用三言两语地交代,轻描淡写。你很想继续在这个角色身上挖掘更多,了解她背后的理念或梦魇,但电影偏要叫你止步。Rosamund Pike演技出众,做到形神俱似,但或许碍于角色空间有限,好像没有很多发挥的场口。
所以,我步出戏院之际,我是有点觉得电影未尽人意。然而,经过反覆思量,这不正是Marie Colvin 一直坚守的信念吗?一向拍开纪录片的导演Matthew Heineman,胜在他拥戴英勇殉者的Marie Colvin;但拥戴的方式,并不是绞尽脑汁地描绘她的英雄气概或舍己为人的精神,而是秉承她的工作原则,追寻真理。因此,《私人战争》让我们看到的,不是Marie Colvin伟大的个人成就,而是Marie Colvin 穷尽毕生气力,都要让大家清楚的事实— — 战争,距离我们并不远。
理应不该受到伤害的媒体记者,在他控制的范围下,大呼「记者」,也会被炸得头破血流。电影和Marie Colvin 要说的,是「The Face Of War」,亦即戏中Marie Colvin 推介年轻同事看的一本书。战争不纯是国家层面的冲突,而是让无辜人惨受牵连的悲剧。Marie Colvin 本人,也是被殃及的池鱼,说的不独是她在叙利亚殉职,还要她生前一直饱受创伤后遗症困扰,甚至自嘲战争上瘾。
即使电影多动人,身在今时今日的香港,难以全然理解战争的可怖。我们未必需要深入烽烟大地,每天出生入死,但Marie Colvin 求知求真的态度,放诸四海皆准。她说,她见证了战争,所以我们不用经历;世上事物终究如此,如果我们拥有寻根究柢的勇气,或许可以防患于未然,无须承受日后的恶果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