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女孩」电影别名:Girl,电影豆瓣评分:8.1分。
审视跨性别人士身体的错谬镜头,吓唬顺性别观众的不严肃处理。
看完《女孩》,听见不少观众散场时对电影的评价是:「好恐怖啊!」一出用意描写跨性别人士克服生理和心理障碍努力追梦的电影,得到的竟是如此反应,电影算不算有点失败?
《女孩》的影评不俗,却饱受跨性别观众的批评。我不是跨性别人士,但我大概能理解他们不喜欢此片的原因。电影是Lukas Dhont 的第一个作品,戏中出现不少镜子影像,象征主角Lara 的眼光,看待自己的身体,也运用需要丰富身体语言的芭蕾舞,以突显跨性别人士如何面对变化中的身体,算是很有心思的处理。也许他本身绝无消费跨性别人士身体的意思,但电影中,主角的部分视角,反覆地以正面而特写的方式出现;他的镜头,仿佛是一种旁观者(顺性别人士),以或猎奇、或怜悯的心态,审视一个跨性别人士的躯体;在错谬而不圆熟的镜头下,导演的目光,某程度上与主角的芭蕾舞同学想要窥探她的隐私的心态无异。
我明白每部电影都有一个重心的主轴,《女孩》侧重讲述主角进行性别重置手术时遇上的生理(身体)障碍,加上主角踏入青春期,是性征显露的时期,令她更感郁躁。但其实,跨性别人士对错配的身体结构的厌恶,或多或少都是源自心理因素。 《翠丝》里姜皓文想要自宫的一幕,反映了他向家人坦白从宽后,虽然能够做回自己,却又发现一无所有的孤单;《性教狱》(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)也有自宫的桥段,那是因为再教育中心的导师不停灌输错误的价值观,令那角色仇恨拥有这些的自己。
《女孩》呢?她一味地希望荷尔蒙的药效加速,不果所以选择自宫?还是她喜欢上住在隔壁的男孩,迫不及待与其发生一些关系,所以做出极端行为?若是后者,她到底是真心爱上那男孩,抑或纯粹借此证明自己是个百分百的真女人,又或者可能两者都有?电影似乎太过集中描述主角的性征和身体,没有探讨主角背后的心理挣扎和压力的意欲。而且电影拍摄主角自宫的那幕,气氛俨如惊栗片,场内不少观众都在掩眼;拿跨性别人士的生理厌恶来制造戏剧效果,仿佛要吓唬顺性别人士的观众,是不严肃的做法。
电影中的父亲、医生、芭蕾舞导师等,都对主角十分支持;芭蕾舞同学也接纳她做朋友,毫不忌讳地共用淋浴间(虽然有一幕她们曾拿主角的身体开玩笑,但应该只是她们真的把主角当成女性,才不明白这个无心之失会伤害到别人)。说实话,主角拥有的环境条件,既优厚又开明,但她还是不主动求助,从不吐露真言和心声(可能是青春期的反叛心理作祟吧)。电影谈跨性别人士的议题,却把主角设计得如此拒人千里,明明支援唾手可得,也视若无睹;即使观众对性小众拥有热情无比的关注度,电影的处理,也一下子把这团难得的火狠狠淋熄。